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科技 >

教育科技

南方科技大学:成功前需翻越“三座大山”

作者:网站编辑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9-08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网

        12月18日,没有拿到“准生证”的南方科大决定“不能再等了”!通过自主招生,自授学位和文凭,南方科大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“鲶鱼”行动。自此,南方科技大学筹办已经3年多,朱校长上任也有1年多。南方科大吸引着国人的眼球,南方科大能成功吗?如何才能成功?在我看来,目前南方科大成功的可能性较小,除非它成功翻过以下“三座大山”。
  首先是合法性。这是大学生存、发展的基本前提。而南方科大现在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:学校本身还没有依法成立;办学过程、程序不合法;其文凭也非教育部承认的学历。虽然目前学校通过自主招生、自授文凭等方式,绕过教育部的“条条框框”,但南方科大的办学主体是深圳市政府,它又能有多少底气可以与教育部抗衡?仅靠“黄灯”“默许”,就能真正跨越合法性和行政化的障碍?

  大学治理结构的科学与否,也直接关系着大学的成败。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上任后,明确表示要在南方科大实现“去官化”“去行政化”的理想,要“在深圳搞一块‘教授治校’的试验田”。南方科大现有的治理结构主要由党委会、校务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组成,此外还有理事会、董事会。理事会负责审议和决定有关南方科技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,董事会负责执行。这不得不让人担忧,一个大学中有如此多的机构,协调起来会如何?而南方科大在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,最主要的还是在于理事会。理事会由四方面成员组成:市委、市政府领导占1/4;校长、副校长、教师代表等南方科大的领导层占1/4;还有1/4是深圳的企业家代表;最后的1/4是国内外的教育家。虽然理事会中官员仅占1/4,但往往却是可以支配另外3/4的力量。最后,南方科大会不会演变为“官员治校”?在朱清时时代尚可,后朱清时时代会如何?可以说这个理事会让南方科技大学充满变数。

  大学也是环境的产物,它同样受制于其生存环境。除受制于官僚化的行政体系外,南方科技大学也存在一些让人担心的内部生态。第一个影响大学生态的是大学的学科结构。南方科大现在只有理学部和工学部,计划中的管理学部并没有进入实施计划。一个纯“理”的大学,基本打造不出“书院”的氛围。南方科大师职结构中明显缺“人文社会科学”元素,学科生态优化将是问题。第二个影响大学生态的是南方科大的学生结构。朱校长热衷“少年班”,热衷天才培养,可能是一个误区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并不能算作一个成功的探索。学生结构的第二个问题是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的比例。在本科生都没有获得“准生证”的情况下,研究生如何招生?国际公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应该1∶1,研究生甚至更多些。从目前情况看,南方科技大学3—5年内尚不能达到这个比例。学生结构的第三个问题是国际生源。在南方科技大学没有“准生证”的情况下,国际上的学生不知是否会把南方科技大学看成“野鸡大学”?又会有多少学生愿意来南方科技大学学习呢?没有国际生源的大学,或者国际生源达不到15%以上的大学,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国际知名大学的。

  南方科大从成立的那天起,就在为大学自治、学术自立、教授治校、民主管理的美好理想而努力。正是这个美好的理想,让关心中国教育的所有人为其鼓与呼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并非坦途;鼓与呼之外,南方科大还需要理性的声音。真心希望在余下的不到4年的任期里,朱校长能带领南方科大翻越这“三座大山”,让后来者有一个坦途。